近日,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生態(tài)中心到云南就退耕還林提質增效典型模式開展調研,指導基層進一步挖掘篩選可借鑒、可復制的典型模式類型,推廣提質增效的好經驗、好做法,切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調研組先后深入昆明市、曲靖市、保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州(市),從“生態(tài)林、用材林、經濟林(果)、林下種養(yǎng)殖、森林多功能體驗”等方面,調研云南省退耕還林提質增效典型模式類型,并與基層干部群眾溝通交流,詳細了解退耕還林項目實施、經營現狀、未來發(fā)展等情況。
調研組指出,在退耕還林提質增效工作中,云南想了辦法、下了功夫、見了成效。昆明市東川區(qū)的柑橘、曲靖市會澤縣的“鹽水石榴”、保山市隆陽區(qū)的核桃、怒江州的草果、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縣的“林旅”等依托退耕還林發(fā)展的典型模式,形成了當地的特色產業(yè),彰顯了退耕還林綜合效益,成為退耕農戶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調研組強調,提質增效是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迫切需要,對維護國土生態(tài)安全、促進林農增收、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具有重大意義。要強化科學經營管理,因地制宜采用提質增效措施,注重推廣典型模式和成功案例,切實鞏固已有建設成果,積極推動退耕還林高質量發(fā)展。
調研組還實地調研了全國退耕還林還草提質增效培訓現場參觀點情況。
通訊員 黃琳 陶興春
編輯:楊希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