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苦苦堅守一生的東西,究竟是什么?人們冥思苦想的答案,已經寫在了這一群人的故事里。這種代代傳承的精神,樹起了一座燈塔,引導著后輩們不斷前進。
我從《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黃大年》一書開始走上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8年來,我始終尋找著被一種強大精神力量震撼的感覺。新中國成立之初,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一代青年學者奔赴理想的奮斗故事,給予我的正是這種力量。
20世紀50年代,800多名青年師生響應國家號召,從各地齊聚哈爾濱。在10余年時間內,他們創(chuàng)辦了哈工大的24個新專業(yè),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和國家工業(yè)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這支平均年齡只有27.5歲的青年人才隊伍,被稱為哈工大“八百壯士”。我希望能用手中的筆,把這段分量很重但少為人知的故事忠實呈現。
《“八百壯士”今何在:我們時代的哈工大》與我以往的創(chuàng)作有很大不同,此前書寫模范人物如黃大年、鐘揚、王繼才、李德威等,基本上圍繞個人成長脈絡,遵循線性敘述邏輯。而本書要寫百年名校哈工大這個“集體”,并以此為縮影展現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難點在于個體、集體和時代敘事的融合。面對卷帙浩繁的材料,如何切中肯綮而又錯落有致地展現人物身后這所高校的歷史?開篇從何處落筆?哪位“壯士”第一個出場?哪個場景第一幕鋪陳?我反復思考,最終把本書開篇設定在20世紀50年代。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業(yè)待興,“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庇谑牵瑥牡谝徽隆丁拌F將軍”與他的“十四行詩”》開始,一位位科學家在漫天飛雪中向我走來,作品架構至此逐漸清晰。我甚至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那群人的聲音反復在我的腦海中縈繞,仿佛他們剛剛才揮手告別,還未走遠。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無論是在戰(zhàn)火紛飛時遠渡重洋,還是在改革開放后出國深造,他們在留學期間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業(yè)績,被國外專家一再挽留,并被許以優(yōu)渥的待遇和條件。但無一例外,他們都選擇了回國。他們看到了彼時中國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于是下定決心把追趕、超越作為努力的方向?!拔业膰以俑F,她是我的祖國”“任何誘惑與恐嚇,都阻擋不住祖國的召喚,都改變不了科學家那覺醒了的中國靈魂”……一顆顆赤子之心讓人動容。
讓我難忘的還有那種耐得住寂寞、遇到困難從不退卻從不叫苦的精神。劉永坦院士團隊的新體制雷達之路,從開始方案論證到建立實驗站再到實現對海探測技術的重大突破,歷時8年;從實驗項目轉化成完整的雷達系統(tǒng),又用了近20年。團隊成員的這20年都是在自然條件非常惡劣的艱苦環(huán)境中度過的。20年中,一名名風華正茂的大學生、博士生、教授,在自己最好的青春年華揮灑汗水,迸發(fā)智慧。他們苦苦堅守一生的東西,究竟是什么?人們冥思苦想的答案,已經寫在了這一群人的故事里。
最后成稿時,我艱難地取舍著20萬字初稿的文字,定下“1950年”“北上”“底色”“一新”“功夫”“風華”“回響”“歸宿”幾個章節(jié)題目,將歷史的碎片分門別類地串聯起來,讓不同時代的哈工大人在故事中看得到彼此的背影,尋得到各自的足跡,共同展示一種精神力量。這種代代傳承的精神,樹起了一座燈塔,引導著后輩們不斷前進。
當下,每分每秒都有新的話題、新的熱點,人生也有更多可能。但我還是想讓讀者了解到,仍然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終其一生只做一件事,他們緊盯國際前沿的“無人區(qū)”,為了一個數字、一個信號、一段光譜,發(fā)出一個人所能發(fā)出的最大光亮。我筆下的故事,并不限于20世紀50年代的那一群人,這是一個薪火相傳、前后相繼的群體,是愛國奉獻、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奮斗者的縮影。千千萬萬的奮斗者們,在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中寫下了精彩篇章,他們的故事,值得后來人書寫、銘記和傳頌。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